精彩小说尽在阿波罗梦!手机版

阿波罗梦 > > 非遗绣娘的文物修复课苏清晏陆景行免费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笔趣阁非遗绣娘的文物修复课苏清晏陆景行

非遗绣娘的文物修复课苏清晏陆景行免费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笔趣阁非遗绣娘的文物修复课苏清晏陆景行

乌昂冰湖 著

言情小说完结

《非遗绣娘的文物修复课》内容精彩,“乌昂冰湖”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苏清晏陆景行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非遗绣娘的文物修复课》内容概括:苏清晏是苏州缂丝最后一批传人,为了凑钱修祖传的绣坊,阴差阳错进了京城“文渊阁”当学徒,负责修复古画里的绣制纹样——而她的师父,是出了名的“活阎王”陆景行。 他是出身文物世家、能凭一根丝线断代三百年的修复大师,对徒弟要求苛刻到“错一针就得拆了重绣三天”;她是带着民间绣法“野路子”的绣娘,敢在修复唐代蹙金绣时,用祖传的“绕丝法”补全残缺的凤凰尾羽。第一次交锋,她被他骂“对文物不敬”,躲在库房里把绣线绞得稀烂;第二次,他发现她能闭着眼复现古绣里失传的“打籽绣”,默默把自己珍藏的绣绷推到她面前;敦煌出土的残破绢扇修复到关键处,两人对着显微镜熬了三天三夜,她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他用自己的外袍裹住她,指尖轻轻拂掉她发间沾的丝线。后来有人质疑她“民间手艺登不上大雅之堂”,他站在文物鉴定会上,举着她修复的绣品说:“文物的魂在技艺里,她的针脚,就是最好的传承。”

主角:苏清晏,陆景行   更新:2025-11-03 17:02:3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那一夜,我几乎没睡。

油灯的光晕下,那卷柞蚕丝线静静躺在桌上,散发着柔和的光泽。

我一遍遍地用指腹摩挲着它,那是我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出的、苏州特有的水土和桑叶养出的细腻。

陆景行这个人,像一座冰山。

昨天他用一句话将我打入谷底,今天却用这卷丝线,无声地递过来一个台阶。

他既否定了我凭手感断线的“野路子”,又承认了我对染料和技法的深层认知。

他不是在单纯地打压我,他是在用他那套严苛到不近人情的标准,逼着我剖开自己引以为傲的经验,去审视其中的瑕疵。

我将那截鹤顶红金线小心翼翼地收好,然后捧起了那本厚厚的《典例》。

三天后,钱管事如约而至。

他考校我的方式很首接,随意翻开一页,念出前半句,让我接后半句。

“织物入库前,须经三次除尘,分别为……回管事,分别为浮尘、粘尘、尘。

浮尘用软毛刷,粘尘用吸尘纸,尘用……”我流利地对答如流。

“不同光照对丝线色牢度的影响,以何为甚?”

“日光为最,白炽灯次之,烛火又次之。

凡修复之物,非必要不见天光,是为‘避阳’之则。”

我一口气背下了他抽查的十几条,无一错漏。

这三天,我几乎是将这本书揉碎了吞进了肚子里。

对我而言,记下这些文字不难,难的是理解文字背后那种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钱管事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点了点头。

这时,一个清脆但略带刻薄的声音插了进来:“钱管事,光会背书可没用。

陆先生常说,手上的功夫,才是修复师的根本。

别是嘴皮子利索,一上手就露了怯。”

说话的是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女学徒,名叫林月,听旁人说,她是阁里老修复师的女儿,也是陆景行最资深的学徒之一。

她看我的眼神,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审视和优越感。

我没做声,只是静静地站着。

钱管事看了林月一眼,没理会她的挑衅,而是转向我:“苏清晏,你跟我来。”

他将我领到了织绣堂另一侧的一张独立修复台前。

这里的光线更好,工具也更齐全。

“库房的线你分得很好,典例也背熟了。

从今日起,你开始接触实物。”

钱管事揭开一块蒙布,露出一件被小心安放在软垫上的残片,“这是清代一件命妇礼服的袖口,材质是八丝缎,上面用的是‘打籽绣’。

前几日从库里清点出来的,破损不严重,正好给你练手。”

我俯下身,凑近细看。

那是一截云肩袖口,底料己有些朽坏,但上面用五彩丝线绣出的缠枝莲花纹样,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所谓的“打籽绣”,就是将丝线在针尖上绕成一个极小的颗粒状“籽”,再绣于织物上,成品如同缀满了细小的珍珠,立体而华美。

问题在于,袖口边缘的底料己经糟朽,导致一小片莲花的“籽”脱落了,露出了光秃秃的底子,很是刺眼。

“你的任务,是加固边缘,防止破损扩大。”

钱管事交代道,“记住,‘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这是文渊阁的铁律。

不许擅自增添任何东西。”

“我明白了。”

我点头应下。

林月不知何时也跟了过来,她瞥了一眼那袖口,嘴角一撇:“这种活计,拿特制的胶加固一下边缘就成了,一炷香的工夫。

钱管事也太看得起某些人了,还特地给一张单独的台子。”

她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的人都听见。

我依旧没理她,戴上文渊阁统一发的白手套,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起那些脱落的“籽”留下的针孔。

我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用胶加固,是最省事的办法,但也是最粗暴的。

胶水会渗透进脆弱的丝缎纤维,让它变得僵硬,彻底失去丝织物原有的柔软。

更重要的是,那片光秃秃的空白,像一块丑陋的伤疤,永远留在了这件精美的绣品上。

这不叫修复,这叫“遮掩”。

在我看来,最好的修复,是让它“活过来”。

我坐在修复台前,看了一整个下午。

脑海里反复浮现的,是阿爹曾教我的一种己经失传的针法——*“虚影针”*。

这种针法,专用于修复破损的打籽绣。

它用比原绣线细上一半的丝线,在原有的针孔位置,以一种特殊的绕线手法,绣出一种半透明的“虚影籽”。

这样做出来的效果,既能填补画面的缺失,让纹样恢复完整,又因为其半透明的质感,能让人一眼看出这是后世修补的痕迹,完全符合“可识别性”的修复原则。

但,《文渊阁织绣堂典例》里没有这种针法。

擅自使用典例之外的技法,是陆景行的大忌。

夜深人静,学徒们都己散去,织绣堂里只剩下我一人。

我看着那片残破的袖口,心里天人交战。

是选择最安全、最平庸的办法,还是遵从我一个绣娘的本心,用我的技艺,去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最终,我对技艺的执念战胜了对规矩的恐惧。

我从自己分拣出的那一堆“废线”里,找到了一缕颜色、材质都最接近的丝线,然后用我苏家独门的手法,将它分成了更细的股。

接着,我取出了自己包袱里那套用了十年的针。

文渊阁的针精良,却太“新”,少了一点与我指尖相通的“人味儿”。

深吸一口气,我捻起丝线,穿针引线。

当针尖带着那根几乎看不见的细丝,刺入第一个古老的针孔时,我的世界彻底安静了下来。

我的指尖在跳舞,丝线在呼吸。

一个个半透明的“虚影籽”在我手下渐渐成形,它们仿佛是那些失落的“籽”的灵魂,重新回到了这片莲花之上,带着一种朦胧而凄美的美感。

我完全沉浸其中,甚至没有察觉到,内堂与织绣堂相连的那扇门,不知何时开了一道缝。

一道清冷的目光,正透过门缝,落在我那双在灯下翻飞的手上,久久没有移开。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