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阿波罗梦!手机版

阿波罗梦 > 其它小说 > 大明黑历史-精巧的做局3

大明黑历史-精巧的做局3

莫容玉辰 著

其它小说连载

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莫容玉辰的《大明黑历史-精巧的做局3》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当就在太祖兴兵讨伐驻守在新塘、高望、鸡笼山登出的元太子、绊住马、陈埜先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没有见诸于史这种神神叨叨的事发生在各种史书都不足为因作为一个唯物主义绝对不会相信这是真但我们绝对没有办法验证它是假所以很多人就会往一些书本中夹带私其目的不外乎为名为《皇明本纪》叙述这段的时又加了一段神话色彩的故想来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太祖——神人降世

主角:郭子兴,郭天叙   更新:2025-07-12 13:00:2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当时,就在太祖兴兵讨伐驻守在新塘、高望、鸡笼山登出的元太子、绊住马、陈埜先时,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没有见诸于史料。这种神神叨叨的事情,发生在各种史书中,都不足为奇。因为,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绝对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但是,我们绝对没有办法验证它是假的,所以很多人就会往一些书本中夹带私货。其目的不外乎为名为利。

《皇明本纪》叙述这段的时候,又加了一段神话色彩的故事,想来是为了进一步印证太祖——神人降世、真命天子的不容置疑的身份吧。故事是这样的:

却说太祖因为讨伐元太子、陈埜先等人,虽然击其羽翼,但是未伤及根本。第二天清晨,战斗结束后,太祖因为整夜战斗辛劳,就在山侧睡了。人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有时因为脑部神经极度亢奋,反而睡不着(一些不需要动脑子的剧烈运动除外)。所以,太祖就干脆起来。这时,他感觉一阵诡异的风迎面扑来。太祖以和阳可能有兵来袭,分数队人马先行回归。再一次躺下去,还没有睡着的时候,有条蛇从右臂环绕而上,旁边的亲兵惊叫道: 蛇上身了。

太祖举起右臂看了看,确实有条蛇,形状怪异,像龙,但是没有角。太祖意识到这必是上天赐予的神灵。于是将蛇放入放在头盔之上,那蛇循着盔顶钻入盔缨当中,隐秘身形不动。

太祖头上顶着蛇,来到敌寨之前,面见寨主,喻之以理,寨主请降,于是还师。到了距离和阳城还有三里的地方,见到有一队士卒手持长矛从别处归来。

太祖便问道: 从何处往回走?

士卒对道: 刚才有贼寇入侵和阳,参谋李善长大人督兵将其打败,还俘获了一些人马。我们追击他们,现在返回。

太祖回到住处,核实情况,知道李善长确实已经打败敌人,更加喜形于色,一时忘记了头上还有一条蛇的事情。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想起了这件事情,拿下头盔看了看,发现蛇已经隐没在盔缨之中。

饮酒时,想着一般的蛇是怕酒的。但是看看这条蛇,想来必不是凡品,便试着将酒喂给蛇,不料这蛇还真的能饮些水酒。于是,将蛇放入自家放置神位牌的地方,想将其当做神灵供养起来。却见那蛇,直接从牌位中腾空而起,并且昂首四顾,直立起来像是雕刻起来的样子。良久,飞到屋脊当中,不知所踪。

后来,太祖想想,这蛇应该是过来报讯的。是谁的讯?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是遇事郭子兴的死?孙德崖的死?亦或是整个濠州集团的覆灭(濠州起事的那些人)。

郭天叙和张天祐的死,无论是正常的死亡,还是被迫害致死。他们的死都是无法避免的,他们的死,注定也是一个心术不正、行为不端的人,应有的下场。这在明朝正史中提前做了很多注脚。

从良心上说,太祖对于郭子兴是有真感情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自己一介匹夫,文不能安邦,武难以定国。没有宋玉、潘安之貌,也无吕布、赵云之勇,且无诸葛、张良之谋。但是,缘分就是这么莫名其妙,不讲道理。就是在人群里多看了一眼,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就提拔为亲兵头领,九夫长,然后还将自己的养女下嫁给太祖。再后来,将次夫人张氏之女郭氏亦嫁给太祖。

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知遇之恩,不外如此。郭子兴有再多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太祖的这番再造之情,是乱世中任何人无法比拟的,也是太祖能够投身行伍、领兵带将、攻城略地、成就霸业的最重要的助力。

所以,即使烦他、怨他、恼他、怒他,太祖依然在危难之际向郭子兴伸出了他的援手。

但是,报恩不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没有底线的。加之郭天叙、张天祐等多次向太祖下黑手、出损招,有仇不报非君子。在政治斗争上,太祖是毫不手软的,斩草除根才是他的风格。

且看,郭天叙、张天祐等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挑战太祖的底线。只怪他们不知道,别人就算不主动惹太祖,太祖也会借机清道。如此作死,也须怪不得别人。

太祖为人太过优秀,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积于岸流必湍之。太祖成功的巨影,掩盖了滁阳王帐下所有人的光辉,尤其是威胁到了郭家世子、外戚掌权。还有一种可能,郭天叙自小与马皇后一起长大,心思暗许,却被太祖截胡,夺妻之恨与杀父之仇一样,是不共戴天的。何况,太祖也有夺人父子之爱之嫌。故此,郭天叙产生一些比较过激的针对太祖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身处乱世,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认清大势所趋,要认识到人心向背,要认识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而不是逆势而为、逆天改命、逆流而上、逆风而行。你不是哪吒,你成就不了,你成长路上没有太乙真人,也没有乾坤圈、混天绫,你甚至没有栖身的莲藕。所以,有些路,注定不是每个人都能走的。

据史载,郭天叙等人实施了以下倒行逆施的行为,包括单不仅限于下列所载。

就在郭子仪死亡的前夕(至正十五年二月,公元 1355 年二月,具体日子已经不可考也),率先起义的刘福通集团,迎立放牛儿韩林儿(红巾军创始人韩山童之子),伪托其为宋徽宗九世嫡孙(你看看,这就是一草台班子啊。也不瞅瞅这祖宗是啥人,这是个能打江山的人吗,守江山都费劲儿。照理是要弄个宋太祖第多少代孙,可能这些人历史都学得不大好,担心有心人会查出来年代时间不符合的情形。),即皇帝位,定都亳州,国名大宋,改元龙凤。开启了元末称帝时代。

当时,刘福通占据城池不过颍州、亳州等州县,人马估计也就数万人。实际上是撑不起一个帝国的称号。所以,他们就开始左右踅摸,吹哨子、拉人。所谓天下红巾军是一家,再不够就增加统战范围,天下白莲教是一家,如果还是不够的话,估计是天下造反者是一家,天下汉人是一家,天下人是一家……

顺着这个逻辑,他们就找上了同为红巾军血脉的郭子兴部。

这时的和阳城中,郭子兴刚刚死去,在滁阳埋葬。

没多久,小明王的召谕就到了,因为郭子兴刚死,韩宋朝廷对于郭子兴的余部也不是太客气,上来直接就是追命连环问: 你们主帅死了,有没有确定门人弟子谁接掌帅印,其他各位将领的排位如何?先后顺序怎么定?赶紧到京都(亳州)向皇帝面秉。

同时,身在滁阳的孙德崖,已经接受了韩宋政权抛过来的橄榄枝,他听说老对头郭子兴死了。明里暗里向韩宋朝廷表达了可以作为郭子兴余部的话事人,意图趁乱攻占和阳,吞并郭子兴所部、收纳郭子兴之子(即郭天叙)。郭天叙听了,因为害怕,已经无法行文回复,于是便召太祖代为回复。

此时此刻,太祖正统帅着所有部队正在与元兵做殊死搏斗。三军将官与士兵听说太祖要被征用到他地,非常不高兴。

上总兵戎于和阳,日与元战。三军与群官闻上有他往,不悦。他们就问张天祐道: 公当自察(你张天祐几斤几两,自己没有点数吗?),果能率众御胡(如果你觉得自己有点能耐,能够带领我们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去争取杀退元兵的话),则朱往(那就让太祖前去亳州回复);不然(如果你这怂包感觉自己没啥能耐,贪生怕死,弱智低能的话),则公往(那你就自己滚去亳州拍马屁去)。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天祐也知道自己的斤两,这些兵将野性难驯,一方面不会听自己的命令,另外,自己上阵杀敌,还随时可能要丢掉性命。不如趁坡下驴,情愿自己代往。

张天祐去了亳州,向龙凤政权输诚(视之为示好、乞怜、投诚、纳款皆可),不知道乱七糟地在韩林儿、刘福通面前说了些什么,反正两方面是一拍即合。

这期间,太祖并没有闲着,他亲率人马,将和阳正西、西南等处隶属元廷指挥的民兵山寨尽数削平。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李扒头(即李普胜)寨、岱山寨、韩把头寨、鸡笼山,攻彭祖水寨、含山县,取板门寨等。

张天祐很快从亳州回来,他带来的不是大宋皇帝的圣旨,而是丞相杜遵道的文凭,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总元帅的意思,承袭郭子兴的旧职,算是得到了正式的认可),张天祐为右副元帅(二把手),太祖为左副元帅(三把手。少数民族衣服左衽,以右为尊,韩宋这个草台班子,不仅不懂得历史,更不懂得习俗文化,依然承袭了元朝的惯例。)

这样一个结果,与张天祐本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概也是极尽谄媚之能事,对太祖也多以攻讦。另一方面,韩宋朝廷也不是善茬,他们乐见郭子兴所部内部出现一种不和谐的局面,他们可以居中调停,便于掌控。

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不但显得可笑,也最终也只能是个笑柄。

早在郭子兴初逢太祖之时,郭天叙、张天祐等人就不断地上眼药、使绊子、设陷阱、用阴招、下毒药。

当初,赵均用、彭早住胁迫郭子兴往泗州,并欲杀之。太祖不计前嫌,写信警告二人,郭子兴方能得脱归。太祖悉心接纳之于滁阳。时太祖手下数万人,悉归之,奉其号令。结果好不到数月,郭子兴便听信谗言,悉夺太祖兵,又欲收李善长于自己麾下。好在李善长能言善辩,终于得脱。

此次进谗言者,不外乎张天祐等人。

至正十三年(公元 1353 年)五月,攻击滁州的元军统帅贾鲁死在军中,滁州之围遂解。这次战斗过程中,太祖表现出的勇敢、顽强、睿智、坚忍、谋略,让有些人敬佩不已,有些人嫉妒不已,有些人惧怕不已……

太祖威名日著,子兴二子阴置毒酒中,欲害之,谋泄。及期,太祖即与俱往,中途遽跃马起,仰天若有所见,因骂二子曰: 吾何负尔?适空中神人谓尔欲以酒毒我。二子骇汗浃背,自此不敢萌害意。

太祖智勇双全,出人头地是迟早的事情。加之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一步登天,实际上无形中就给嫡生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统思想,给继承权问题下了绝对的定论。所以,郭家兄弟以及张天祐等理所当然认为,郭子兴的部队指挥权以及附着在这其上的,诸如地盘、财产甚至人民,都应该是郭家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私有财产。在郭子兴的班底老将中(早期跟随郭子兴起义的人),不乏有这样想法的人,他们当然也不完全是目光短浅之辈,但是很多人却固守着陈旧的理念、思想,根本不在乎他们选定的接班人是否有能力带领他们走的更远、更辉煌。相比较人民的福祉,他们更在意血脉的传承。这样看起来,会让他们的跟随、附庸更有价值,更加正当。

于是,不管是出于郭氏兄弟的本意,还是由于下属的撺掇,他们一步步地在危险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最终埋葬了自己。

从上面下毒酒这件事来看,郭氏兄弟及张天祐,事情已经演化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当然,他们对付的人是太祖,注定了一切阴谋诡计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当然,太祖这个时候是不方便正面硬刚的。以他的智慧,略施小计,便能让这些人连一点反抗的念头都兴不起来,而且,他传达了一个信息: 我是天命之人,有天神照拂,你们这些跳梁小丑、魑魅魍魉,最好绝了害我的念头。否则,让你们不得好死。

《皇明通纪》进一步将太祖神话到一定的地步,锁定了太祖乃天选之人的事实。同时,也保护了告密的人。其文曰:

时有方士,号铁冠道人,精数学,谒见,谓上曰: 天下扰扰,非命世之主,未易安也。以今观之,非明公而谁上闻其意,对曰: 明公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附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但四维滞气,如云行月出之状。所喜者准头黄明,贯于天庭,直待神采焕发。如风扫阴翳,即受命之日也,应在一千日内。切边地驿马有惊气,南行遇敌,切须戒慎。

不要说是野史,就算是正史,也有时堂而皇之地将这些道听途说、神神鬼鬼的东西写进去。无外乎,就是增加帝王的神秘感,并且告诫那些有小心思的人,不要轻举妄动。某家乃是有神灵保护、上天示警的人,绝了你们那些不切实际的小心思吧。服从我,就是你们唯一的选择。

当然,在史书当中,如果不是亲历之人,是无法将每一个细节都写出来的。谋泄只有两个字,却隐含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阴谋诡计,从这样的称谓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定是极其机密的,知道的人一定是极其少的。那么能够洞察到阴谋的人,范围是很少的,当事人郭氏兄弟、张天祐应该不会泄露这个秘密。那么,这个人就呼之欲出了。

一定就是在帅府当中进出自由,身份尊贵超然,与郭家父子以及张氏夫人关系密切的马娘娘了。也正因为发现的人是马娘娘,所以,太祖处理的方法一定是缓和的,而不是刀兵相向。这点,应该也是马娘娘在将事情告知太祖之后,反复劝说太祖而形成的最后方案。

事情虽然就这样过去了,害人方当事人心中惴惴不安,被害者当事人一笑而过。好像这个事情从未发生。

又是几年过去了,这期间是否发生过什么不愉快,史书没有记载,我么也没有时光机器,所以,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之间的龃龉,从未停止过。

《皇明本纪》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也能从中发现两派之间的一些矛盾冲突依然在继续。

再让我们回到直接导致郭子兴郁郁而终的那段往事。

辛巳,元兵十万攻和阳,上以万人守,连兵三月,元兵数败,解去。未几,彼众皆走渡江。时濠梁旧雄俞、鲁、孙、潘亦乏粮,其部下皆就食和阳,孙德崖军遂入城假居焉。滁阳王信谗,闻军中多取妇女、财物,意欲归罪于上,左右谗者欲因而致上于死地。不旬日,王果至。上往视之,王怒,久而不言。久而谓上曰: 谁?上答曰: 某。王曰: 其罪何逃上曰: 儿女之罪,又何逃耶?家中事缓急皆可理,外事当速谋。王问: 何事?曰: 曩与俞、鲁、孙、潘有隙,长者受制,某等围舍,逾墙杀彼祖父母,脱长者之患。今仇人在斯,彼众我寡,甚为虑之。子兴遂默然。

所以说: 知郭子兴者,明太祖也。所有的阴谋家在实施任何一个计划时,都会充分考虑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郭子兴从滁州到和阳兴师问罪,是客场作战,必须要先发制人,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必不能使对方有所防备。这一点,太祖比任何人都懂。

于是,他对众人说: 郭子兴早上不会来的,肯定是夜里到达我处。交代下去,快来的时候禀报一下,我亲自到城门口恭迎他老人家。果不其然,郭子兴夜深时至,守门人跟太祖有仇怨,故意不报太祖得知。

而是将郭子兴直接迎接到馆驿当中,然后才过来禀报太祖。太祖急忙去见郭子兴。

郭子兴大怒,一声不吭,背朝着门,把太祖晾在一边很久。

太祖也不着急,躬身垂手站着。这个时候,这种对峙关系是很微妙的。兵家经常说先发制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两个人在又些情形下发生对峙时,先开口的人,就失了气势,必为对方所趁。但是,这种场面的压迫性又很强,尤其是下位者面对上位者的时候。这时,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

果然,作为上位者的郭子兴,忍不住开口了。但是输人不输阵,他就说了一个字: 谁?(来的人是谁?)

太祖道: 某。(是我,朱元璋)

郭子兴道: 汝罪何逃?(你有罪为什么不逃?太祖心里估计都想骂娘了,你有病为什么不治?)

郭子兴下车伊始,就开始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那一套。都还没有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开展调研,找一些方面负责同志谈话谈心,就无端、武断地认为别人有罪,真的是心中成见已久,难以改变,也印证了一点,郭天叙、张天祐等人上的眼药不少啊,后遗症非常大。

太祖答道: 儿女之罪,又何逃耶?家中事缓急皆可理,外事当速谋。(放纵士兵劫掠妇女,如果真的有罪,不用逃,也逃不掉。家里的事,事缓事急都没有关系,我现在担心的反而是外面的事情,一点也慢不得,必须要马上筹谋解决。)太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愤怒的,是拔凉的,也是无可奈何的。我出生入死打下了这几个城池,辛辛苦苦地把你从敌营里面捞出来,你还拽上了。想当初,不是你要每个出去打仗的将领,回来都要给你分点东西吗?不要说我严格要求属下士兵,不得妄加劫掠。就算有,那我也是绝对不允许的,我自会处理,轮不到别人瞎逼逼。

郭子兴道: 你说的是什么事情?这个时候的老郭肯定是懵懂无知的,本来是怒气冲冲杀到和阳,是要太祖当面谢罪,无论如何要给自己一个态度,一个说法。想不到,劈头盖脸的一盆凉水兜头便下,老郭一下子给整蒙圈了。

太祖心想,您还真是贵人多忘事。想当初,我们兄弟几人拼着性命把你孙德崖家里救出来的事情你都忘得一干二净。合着,你是只记得别人的坏,不记得别人的好。便道: 您难道忘了吗?当年,您与同袍结义的俞、鲁、孙、潘 4 人有了矛盾。孙德崖借助赵均用的力量,伙同几人将您用镣铐枷锁禁锢在屋内。我带着彭大等人,包围了孙德崖的住所,翻墙进去杀了他的祖父母,才将您救了出来。今天,仇人就在眼前,敌众我寡,我甚是担心。本来我是不愿意他来到和阳白吃白喝,但是为其所迫。不得不容忍他的部署在和阳城劫掠。他们抢我们的粮食、财物,掠夺我们的妇女、牲畜,我哪能不痛心疾首,但是形势所迫,我没有办法。今天向您请示,怎么样才能将其礼送出境。这才是我真正忧虑的地方啊,也是您作为主帅需要忧虑的地方啊。

郭子兴听了之后,一言不发,沉默无语。

大概心中也是原谅了太祖。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郭子兴的为人, 很大的缺点,甚至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部队的首领,算是致命的弱点: 耳根子软。有人诬陷太祖, 他便要问罪。太祖陈明利害关系,他便觉得太祖做得对。自己的主见, 始终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这样的头领,当断不断,必然反受其乱。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人就是个感情的动物,对于事情的处理,或多或少都要收到身边人的影响。雄才大略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大帝, 也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游移不定、左右摇摆,最终导致夺门之变, 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甚至因此死了几个皇子皇孙。这当然也是因为亲情和皇权的取舍, 父子和君臣的博弈……

同时,从文字的字体行间, 都可以品味到阴谋的味道。

那边厢,郭子兴发怒要来和阳找太祖理论, 这边马上得到了消息。

这边厢,一个守门人, 居然敢公然不听号令,断然给太祖穿小鞋。

政治家、军事家,都是间谍战的高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知己知彼则百战不殆也。

这郭天叙、张天祐等人都将刺扎到自家心头上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啊。太祖虽不是睚眦必报的小人心态,但绝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复仇, 就是一个种子,虽然已经在胸中长成参天大树, 但是他的爆发,还是需要一个契机。

很快,契机便来了。当然,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显然,一切都已经就绪,等待这个机会的人已经等待很久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