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字落在太宗旧党天宝六载,长安,正月廿七,子时。
大理寺后衙,雨丝像细针,顺着乌瓦缝隙扎进衣领。
我呵了口白雾,把风灯举高,让灯罩上的雨迹投出蜿蜒的河川——那形状,竟与《水经注》里黄河故道暗合。
我,沈子游,从八品检法官,今日轮值“库宿”——清点贞观遗档。
世人皆道贞观律例灿若星辰,却不知它们被锁在潮湿的地窖,像一群被遗弃的兽,昼夜啃噬彼此的纸毛。
铜钥匙拧开铁锁,一股陈年的樟脑混着檀灰味涌出。
我踩下三级石阶,鞋底“滋啦”一声,像踩碎了一枚蝉蜕。
最里层,三十只樟木箱排作“回”字形,中间留一口空井。
那空井,据说是永徽年间漏雪所塌,埋过两个小吏,从此无人敢站进去。
我偏要站。
卷宗必须按“日—月—年”重编,这是寺卿新令。
我俯身搬起最底层的一只旧箱,箱面朱漆剥落,像褪色的鳞。
打开,一卷《贞观律·名例》静静躺着,纸边脆得能割指。
我伸手,却停在半空——封面上,有血。
灯焰晃,那血像活物,从“贞观”二字中间渗出,顺着竖纹爬成一条细线,又分叉,变成七个古篆:“朱门骨未冷,第七子将死。”
我指背一凉,血珠竟未凝。
以手触,湿而不黏;以鼻嗅,腥却无膻;以火照,色如朱砂,却带铁味。
人血?
畜血?
亦或……纸血?
我提灯环顾,箱盖内侧,另有一行更细的字,像婴儿指甲划出:“欲知第七,先数锁骨。”
锁骨?
我下意识摸向自己颈下——突起的骨,在皮里轻轻滑动,像提醒我记得什么,又像催促我忘记什么。
地窖深处,忽有“嗒”一声。
像湿布落地,又像关节错位。
我举灯照去,黑暗被切成一块块黄亮的方格,却空无一物。
只有最末一排箱子的锁,轻轻摇晃,锁孔里,插着一根铜丝——有人刚刚离开,或者说,刚刚抵达。
我追过去,鞋底踏出一串水印。
箱前,落着一片纸,裁作人形,无头,胸口用血点出“七”。
纸背,是杜无咎的私印——我师傅,三年前己告老,昨夜还在城南种菜,如今他的印,竟出现在地窖?
我抬头,窖顶渗下一滴水,正落在我眉心。
冷,却带着西域火油的辛辣。
那一刻,我明白:贞观旧党不是尘埃,而是灰烬;第七子不是序号,而是诅咒;而我,沈子游,从八品检法官,己被选为记录者,亦或——祭品。
灯芯“啪”地爆出一粒火星。
我合卷,血字未干,像刚刚写就的判词。
第一章兴安门凶宅:三品御史中丞魏笙暴毙天宝六载,正月廿八,晨鼓未动,我便被寺吏自被褥里拽起。
雪雨交杂,扑面的寒意像钝刀,生生割开我的倦意。
铜锣三声,自兴安门传来——那一片坊区,住着御史中丞魏笙。
魏笙,三品大员,前日尚在大朝会上弹劾河西军粮亏空,如今却死于私宅。
传言只两个字:密室。
我披青袍、提风灯,随仵作车一路疾行。
雪片撞在灯罩上,发出细碎的"嗤嗤"声,好似纸钱未燃尽时的挣扎。
兴安门街甲第连云,魏宅朱门兽环,此刻却静得骇人。
门外金吾卫提槊而立,门内灯火通明,却无一丝人声,像被抽走了魂魄。
府中管家跪地,只剩一句:"郎君昨夜闭门读书,今晨便……"我抬眼,正堂门扉紧闭,铜闩自内横插。
窗牖亦自内扣,纸糊完整,无刀割痕迹。
墙高三丈,壁粉新刷,未留脚印。
屋顶瓦片积雪如镜,亦无踏痕。
——典型的"外不可入,内不可出"。
寺卿有令:三日破不得,便以"失职"问罪。
我心底苦笑,却知推无可推。
推门,暖气扑面,夹杂着血腥与炭香。
魏笙伏于书案,乌纱落地,花白须发浸在血泊里。
血己半凝,色呈黑紫,却仍映烛光,像一面暗镜。
案上摊开一本《贞观政要》,封面积血成字:"第七"血字笔画纤细,却深入纸背,仿佛非写,而是"刻"。
我附身,借棺验尸。
尸斑紫云,分布于腰背,按压不褪;角膜轻度浑浊,死亡约在三更。
致命伤在胸口——衣襟破一细孔,如锥,如簪。
创道首抵心脏,却不见凶器。
我指尖探入,触到硬物,轻轻拨出——一枚铜簪,长仅一寸,首端雕"朱门"二字。
簪体中空,内有干涸油脂,似火油,又似西域"焚骨胶"。
此物入体,血不及喷,人便骤停。
更奇的是,铜簪尾端有细槽,槽内嵌一片薄纸,上书:"回纥夜哭"血字③?
我脑中电光一闪——地窖那七个字,亦含"回纥"二字。
两案相隔一日,却用同一血墨?
我环顾室内,西壁书架,万卷盈充。
北侧一排放置魏笙私撰《御史弹奏集》,卷帙齐整,独缺第三函。
我翻遍屋隅,终在尸身之下摸到那缺失的一册——封面被撕去半幅,残页上,隐隐压出指甲痕:"欲知第七,先数锁骨"又是"锁骨"!
我命助手脱衣验骨。
烛影下,魏笙左侧锁骨呈青灰色,与右侧白皙迥异。
以指节叩之,声若击瓷——竟是一段铜骨!
铜骨外侧,阳刻"朱门"二字,与铜簪呼应;内侧则阴刻一排小字:"臣第七次冒死以奏"我心底发寒。
铜骨入体,须开肉剖筋,再灌以金创,非一朝一夕之功。
魏笙生前,竟自愿或被迫替换自身锁骨?
而"第七次",又指何物?
正思索间,忽闻"嗒"一声脆响——似铜簪落地,却来自屋顶。
我抬头,屋梁积雪化水,滴在书案,溅起血花。
水痕沿梁木暗槽,蜿蜒至西北角,终汇于一条细缝。
缝里,插着一截白蜡,蜡心焦黑,显是昨夜点燃。
我以长杆挑下白蜡,蜡底竟嵌着一枚小小铜轮,轮周锋利如刃。
铜轮沾血,显是曾贴肉旋转。
刹那,我脑中浮现一幅画面:凶手预先于梁上置铜轮,轮缚铜簪。
白蜡燃尽,铜轮失稳,坠而刺胸——密室之中,时间差杀人。
可偏偏,魏笙胸口创口边缘整齐,无撕裂痕迹,显是"死后"被刺。
铜论之设,更像一场"演示",而非真正死因。
真正死因?
我回望尸斑——腰背紫云,上下肢却淡。
我搬起尸体,果见身下地面砖缝,渗出一线淡黄油脂,嗅之,有苦杏仁味。
我以银针探入,针身瞬黑:"西域苦杏仁油"——剧毒,入口封喉,瞬息毙命。
铜轮、铜簪、血字,皆是"妆点",为的是造一场"不可能"之杀。
而真凶,或就在推门的第一眼——我转身,目光穿过人群,落在管家身上。
他垂首,双手拢袖,却忍不住以指背摩挲颈侧——那里,有一道新痂,形与铜轮之刃,分毫不差。
我尚未开口,忽听院外铜锣再响——寺卿亲临,宣口敕:"魏笙案,限沈子游三日破案。
逾时,以同谋论。
"雪,更大了。
血字"第七"在案上,被雪水晕开,像一张正在融化的脸,对我无声而笑。
最新评论